首页 > 行情

语文新高考选择题答题的基本思路

来源:个人图书馆-一中大语文 发表时间:2023-06-26 15:41:20
分享到

语文新高考选择题,不论其所涉及的是哪一类内容,一般说答题思路基本上可以通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命题者把错误的项设置于人们在面对文本时常易陷入的阅读误区里。换言之,高考语文选择题,设题考测的是人们阅读信息类、文学类以及文言文时容易出现的误读所涉的思维状态,这些思维误区是一样的,或类似的;实在没有必要费心思去跟学生研究去年考的是什么文本,今年估计什么文本,或者文言文考的是纪传体还是纪事本末体。

先举个几个生活中误读的例子。

笛卡尔有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有人理解为“我存在是因为我思考”,更有人引申为“人生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无所谓存在不存在了”。这些应该是误读。

其实,“我思”和“我在”并非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也就是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即从“我思”为真,可推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再如,“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如果仅看“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一句,可能理解为勤奋是最重要的。但联系后面的话可以看出,这段文字的意思其实是:灵感比勤奋更重要。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读。“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仅仅指出了“天才”所包含的两个要素——“灵感”和“汗水”——及其比例关系,并未强调“灵感”和“汗水”哪个更重要。而解读者受到“1%”和“99%”两个悬殊的数据的诱导,误以为数量上占据优势的会重要一些,而这不过是一种主观上的判断,不一定正确。

至于文学上的误读,那真是多了去。简单附会、标签化、价值溢出,等等,不一而足。

如:

世间最美的坟墓(片段)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注]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

A. (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 (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 (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 (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高考题,依然没有过时。长期受到社会政治主题熏陶的学生,大多会义不容辞地选择A、B、D;觉得不这样,便无法显示文学的伟光正价值,会愧对茨威格。我们学《祝福》,想到的是“四条绳索”,不管是否有当时政府的任命文件,反正一口咬定鲁四老爷是反动政权的代表;责怪鲁四老爷一家在祥林嫂失去劳动能力以后,竟然残忍地任其倒毙在祝福的寒夜的雪地上,而没有继续留用她,甚至也没有为她办理“五险一金”,鲁家的此种行径,其心可诛啊;学习《荷塘月色》,对朱自清的心情不宁静,也一口咬定是为当时的“四一二”大屠杀而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也有高手则认为,朱是在移情别恋——哎,真都是想多啦。

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是理性认识上的问题。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即: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识别和区分;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这三种形式具有递进性,呈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不言而喻,理性认识靠的是人类的逻辑思维。

好啦。言归正传,我们开始逐一讲解选择题中的逻辑思维误区。

误区一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实质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在高考语文选择题中,往往表现为混淆概念、望文生义、曲解概念、断章取义等。

1.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 ”,然而, “人们的创造能力是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

C.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文化≠文化水平,抓住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抹杀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

2.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对诗中“风灯”一词,曲解为“江风吹打桅灯”。其实,“江月”对“风灯”,名对名,再者,“江风吹打”与宁静的氛围不合。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选择题,对魏辽翁词中的“苦”的误读,也与此相类。

3. 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对“庶务”概念的确认不准。可以从文本材料中得知,此“庶务”是指文中的“天下之务”,大臣可以“分任以事”的,与“军国大事”或有干系,但是绝对找不到“急务”之“急”。

4.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这是不顾语言环境的望文生义。

误区二、判断失当

在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要确认其相互关系。如从事实与价值、材料与观点、整体与部分、程度与范围、原因与结果、工具与作用、整体与其构成部分等方面去考虑。容易出现的问题,往往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是非颠倒、程度误判(含说法绝对)、张冠李戴,等。

5.“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本对中国古典诗论及西方文论进行了比较,讲了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没有得出中国古典诗论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的观点。这是一种价值附加,为无中生有。

6. 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

A .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难以解释的。

B .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 .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 .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是B,原材料强调的是要正确解释这种现象,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A“难以解释”无文本依据,无中生有;C则与原材料的所述是非颠倒;D曲解文意,做出绝对化的判断,不符合原材料表意的实际。

7.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 ”,然而, “人们的创造能力是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 a限制了思考 b 无法长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 c 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 d 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 e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 f 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 g 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 h 情感因素不足 i 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 j 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以下两项判断是否正确:

A.缺乏审美教育会限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B.《学会生存》认为,当前的教育使创造精神窒息。B是错的。原文中已经明确表示“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B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8.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B项来自子胥渡江即将抵达对岸时的心理。关键句是,“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把“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心态,解读为想要停留在江上“平和地欣赏风景”,是曲解了文意。子胥临近上岸离开时产生的不舍之情,来自对渔夫“世界”的领会,对“柔情”的留恋,而非平和悠闲的欣赏风景。实际上,即使在江上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伍子胥心情也波澜起伏,并非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9. “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

C. “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得到意合性等特点”。

此项错。这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为张冠李戴。

10.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A.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国出使诸侯,而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曲解文意,事理混乱。

误区三、推理不当

推理概括过程中,出现错置关系、虚假因果(强加因果、单因谬误等),材料与观点不能逻辑自洽,等等。

11. 材料三: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由材料得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构成的是因果关系;而C把它错会为必要条件关系。那时逻辑关系的措置。

12.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材料一的论题:怎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这两个观点:一是要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

分析:答案是C,理由如下: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师法古人,与传统优秀文化实质上有距离;未及另一方面重要观点:不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体西用;本与术的关系,是对材料一思想的扭曲;伦常名教主题绝非优秀传统文化,不排斥世界先进文化,也不仅仅是术上的学习和借鉴)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不失去,即继承、保存,血脉是传承的精神,是思想实质;不后之,即不落后于世界先进文化,思潮不是术,是思想层面。)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东西方文化的说法,定位正确;但对相互关系的辨析,不确;三十年河西河东,意指此消彼长,互有消长,地位发生了变化。)

例题:绿色壁垒是指一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和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命安全与健康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各种限制或者禁止贸易的措施,它是能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

13. 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在桑乾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对接。二者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西部)发现的。近年来那里发现了红山文化后期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其中玉雕猪龙、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这些距今不晚于5000年。玉雕猪龙放在男性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配置在积石冢四周——以龙和花(华)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了共同体,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的结合。

B.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

C.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结合的地点、时间。

D.近年来后期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

答案是A。其他三项均陷入什么思维误区?值得思考。尤其是B项。

14.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绿色壁垒行为的是:

A.某大型连锁超市只销售通过绿色食品检验的进口农产品

B.一家纺织品进出口公司销往欧洲的10余吨棉纱因检测出含有德国禁用的偶氮染料而停止出口

C.某公司向国外出口大蒜,因途中货轮上的温控设施出问题,部分大蒜到港后变质,结果所有大蒜被退回

D.一家工厂生产的木质卧室家具在美国市场销售量非常可观,但由于美国提高了木质卧室家具的关税,其出口量大受影响

这是一道考公题,其理一也,我们也可借此练练手。第一步:对定义进行快速扫读,确定关键词语:一些国家和国家组织、环境标准和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以及植物生命安全与健康、进出口贸易、非关税贸易壁垒。第二步:带着选项材料与之对位,确定核心解题点: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环境标准和法规、非关税贸易壁垒。A项不符合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C项不符合环境标准和法规,D项不符合非关税贸易壁垒。答案B。

关键词:

保安全、拿资格、抠细节 冬运中心全面进入北京冬奥会临战状态

2021-12-16

人民财评: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2021-12-16

靠双手让日子变得更美好

2021-12-16

第一观察·瞬间 | 中俄元首视频会晤:相约北京见,携手向未来

2021-12-16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70791973例

2021-12-16

他们为何奔向先行示范区——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透视

2021-12-16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木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